我们影响主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从“40”到“20”,“码头”和“源头”

日期:2018-11-01 【 来源 : 万博体育网址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没有40年革故鼎新、山河一枕,就没有20年精彩纷呈、繁花缭乱。
作者|孔冰欣

  1978年,改革开放扬帆远航。

  1999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大幕。

  40年,20年,在历史的舞台上,国族的崛起与艺术的荣光产生交集。这一场金戈铁马、风花雪月,激荡轮转不歇,让全世界起立鼓掌,情不自禁为之喝彩。

  在改革开放走过第40个年头的2018,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亦于10月19日至11月22日迎来20岁的生日。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艺术机构与“金牌制作人”积极参与,总计约350多项活动,覆盖观众约400万人次——生于“改革”,兴在“开放”,文化“码头”与“源头”建设齐头并进;艺术节廿载人生风华正茂,已然蝶变成令国际演艺界趋之若鹜,见证、记录中国磅礴肆恣当代史的文艺名片、上海品牌。

  没有40年革故鼎新、山河一枕,就没有20年精彩纷呈、繁花缭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始终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宗旨,忠实呈现大时代里的新气象。



夯实码头,群星熠熠聚一堂


  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一直是我国最高规格的对外文化交流节庆活动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排头兵、先行者的上海,也承载着国家“想要举办一个国际性文化艺术盛会”的期望。1998年,沪上举办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其后,为了进一步“走出去、引进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明确了每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艺术节,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字当头,更显担当与作为。

  一座城市的文艺往事续写全新传奇,一个国家的开阔眼界留下生动注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告诉记者,从初创时单纯的演艺平台到如今集委约创作、艺术教育、扶植人才、演出交易于一身的文化旗舰品牌,兼具国际性、艺术性、创新性、专业性、人民性,“艺术节离不开改革开放背景下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一系列文化利好政策;离不开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综合性演艺地标,在这20年间次第绽放在城市文化地图之上。”

  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节,亚太地区专业性最强的节目交易市场,国内最具吸引力的人才与艺术创意聚集地和国内最具特色的公共文化展示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艺术之路可谓鲜花遍地,成果累累。“可以这么说,在国际演出界,一年有两大盛事;一个是一二月份北美规模最大的演出交易会APAP(Association of Performing Arts Presenter,美国表演艺术家协会),另一个就是十月份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名团名家,上半年相约北美,下半年相约上海,如期而至,绝不辜负‘艺术’。”几位负责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筹备工作的“老法师”,皆满怀自豪地对记者如是表态,“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海内外名团、名家悉数抵沪,彰显了“大码头”的实力与亲和力。

  难以忘怀,1999年首届艺术节闭幕演出《茶花女》,“让我们高举起欢乐的酒杯,杯中的美酒使人心醉”,《祝酒歌》的旋律响起——这是英国皇家歌剧院在上海的首秀,也是剧院重新编排这出经典后以原版形式在中国的首演。与知名艺术家、团队一同漂洋过海的,还有原版歌剧豪华的布景、服装和道具;这部歌剧,成为上海市民最美好的“初印象”之一。

  俄罗斯马林斯基芭蕾舞剧院的《天鹅湖》、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会、意大利十大男高音的音乐会……首届艺术节,超一流的演出在一个月间吸引了24万观众走入剧场。

  难以忘怀,第二届艺术节开幕,由中外艺术家合作的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在可容纳八万人的上海体育场上演。近5300平方米的舞台,2000多位演员,象、狮、虎、马齐齐上阵,还原作品里的异域风情——威尔第一生追求的恢弘,或许不过如此吧?

  难以忘怀,2005年柏林爱乐在艺术节平台首度造访上海,古典乐迷沸腾了;难以忘怀,2008年第十届艺术节,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交响音乐会令无数听众如醉如痴……20年的市场培育,20年的不懈追求,西方经典之经典再不是不可近观的“稀有品种”;指挥家祖宾·梅塔、艾森·巴赫等,纷纷欣然光临魔都;瑞士贝嘉洛桑芭蕾舞团、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等,都奉上代表作倾情演出。


  今年艺术节的闭幕作品,是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堂·吉诃德》,由古巴传奇芭蕾大师艾丽西亚·阿隆索于上世纪80年代改编完成;而里卡尔多·夏伊与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音乐会、安妮-索菲?穆特、潘德列茨基与华沙交响乐团音乐会等等,同样跃跃欲试,待奏艺术国度又一轮强音。

  一句话:那些“No.1”、“TOP 1”,能来的几乎都来过了!那些平素缘悭一面的精品,唯有艺术节许你得见!


强化源头,扶青委约亮梦想


  上海,临江而居,实蕴“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之格局。

  “码头”,靠着“水”;“源头”,就是“水”——20年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既是经典的“码头”,亦是鼓励、扶持成熟艺术家与青年艺术才俊创作创新的“源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毛时安赞道,“我作为艺术节的亲历者,参与者,又是观察者,觉得艺术节从开创之初的涓涓细流,今天已经成为滔滔大河。”他至今留存首届开幕演出《金舞银饰》的宣传册。“我写了一个说明。这是一个民族服装和民族舞蹈美妙结合的艺术世界,更是一幅交杂着我们民族光荣和梦想的文化肖像。面对这幅肖像,您会理解中华民族生命伟力的所在。”

  毛时安认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越来越有文化自信”,在国际上不断推出自己的原创作品。“特别是最近几届,我们连续推出了上海自己原创的作品。……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消化,要吸收,要同化成为自己文化的养料。就像我们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蚕丝,是完全中国化的东西。”

  记者犹记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号称“开幕演出史上最年轻主创”的作曲家龚天鹏,一阕《启航》融入本帮元素,然尽显质朴纯真的爱国情怀,恰恰印证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十届开幕式上叶小纲的交响神话《创世秘符》,瑰丽多姿,延续、张扬“自信”之态,源头活水汨汨流淌,灵性永不枯竭。

  艺术节是一片“湿地”,常绿常新;每年,来自海内外的当代艺术家会在金秋时节选择栖息于此。“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新创作品机制,打造了一条从创作到交易、演出的完整产业链,催化艺术的芬芳氤氲申城,“聚青年之创意才智,扬华夏之原创力量”。

  在这里,谭盾创作了《微电影交响诗:女书》、《九歌·合唱协奏曲》等;亦携手“昆曲王子”张军,以园林版《牡丹亭》试图重现亭榭庭院里唱起水磨调的悠远意境。

  在这里,张军不仅唱响《春江花月夜》,更迎来表演生涯之突破。在具有实验意味的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中,他以生旦净丑挑战剧中所有角色,后终赴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演出。

  在这里,杨丽萍为“委约”推动,尝试现代舞编创,首演《十面埋伏》。今年,她的第二部现代舞剧《春之祭》同样得到“委约”——标志性的孔雀元素,何尝不是对“道”的一种领悟?

  在这里,田沁鑫的成名作《生死场》参加了第一届艺术节;《北京法源寺》重窥国殇,也在第十八届艺术节上演;由香港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联合委约的《青蛇》,则登上了林肯艺术中心。20年间,田沁鑫不断有新作在艺术节亮相,其本人从一个被关注、扶持的青年导演,逐渐成长为广受瞩目的杰出戏剧家。

  在这里,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不只是调侃白领生活的“网红”,亦奉上获得业界认可的艺术套曲 《落霞集》、《白马村游记》;在这里,有梦,就帮你点亮。

  当年的“年轻人”,今日俨然中流砥柱。回归艺术节,他们有的依然在台上挥洒热情,有的成为“扶青计划”的艺委会委员、导师,有的承担驻节艺术家的使命。不久前,谭盾和王隽约定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我希望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 身为“扶青计划”的艺委会主席,他预备展开系列行动,从音乐角度赋予“扶青”板块更多全球化的视野。

  “扶青计划”进入第七年,已有59部委约原创作品借力迈向国际。记者获悉,本届“扶青计划”收到来自中、德、英、美、韩5个国家近100份作品申报,7位青年艺术家的6部作品入选委约项目,涵盖戏剧、舞蹈、策展影像等多种体裁。艺术的传承生生不息,朝气与才气尽情释放,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风云际会,迸出璀璨绚烂的烟火。


星火燎原,朋友圈越来越大


  “我们的艺术节,是人民大众的节日,辐射面会越来越广。将专业院团专业表演的资源注入户外,低价乃至免费让老百姓感受艺术的熏陶,也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记者采访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工作人员时得知,始于2014年的“艺术天空”系列演出,今年继续全面覆盖上海16个区,4个户外场地;近20个室内场馆上演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共计58台109场名家名团的优秀演出;同时,继续开展网上直播,不断扩大观众受益面与市民的文化获得感。

  “每年做‘艺术天空’,我们都很感动,像‘12小时特别活动’(音乐厅和城市音乐草坪广场内外联动),不少市民朋友‘自带干粮’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体验艺术的‘至高’。”此外,创建于2015年的艺术教育板块,通过高品质的艺术演出、亲民的导赏讲座、丰富的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搭建了艺术节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桥梁,实现了艺术与市民之间的“零距离”接触,也受到颇多好评。


  “溢出效应”发挥,艺术节的“朋友圈”事实上正变得越来越大。

  长三角的朋友与上海牵手。本届艺术节,联袂中华艺术宫举办“风生水起逐浪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展”;“江苏文化周”,向中外观众全方位展现长三角特有的文化底蕴;新设立的“长三角区域文化合作论坛”,拟推联动发展,加速城市群在文化生产生活资源要素中的有效配置,“登高望远、合作共赢”。全国的朋友与上海牵手。今年,艺术节再接再厉办好无锡、宁波、合肥、内蒙古分会场,不遗余力。

  演出,展览,讲座,让上海的每一个角落沉淀着文艺因子;论坛,分会场,及细分范畴、贯穿全程的喜剧节、木偶节等“节中节”,则让文艺交流走向远方、走向深处。而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引导、启发下,艺术节试着持续扩充半径,画出更宏大、完整的艺术“同心圆”:今年,立陶宛室内乐团、华沙交响乐团、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奥地利萨尔茨堡室内乐团等将全力展现“一带一路”各国迥异风采;在去年成立“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的基础上,本届交易会拟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买家与卖家的邀请力度……

  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据官方统计,1999年以前,上海仅3家公司引进国外剧目;1999年以后,“从此岸抵彼岸”“中西合璧联欢”,渐成上海的艺术新常态。20年里,来自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名艺术家、700余个中外艺术团体造访艺术节,共上演中外剧(节)目1034台。其中,境外剧(节)目508台,境内剧(节)目526台,超过465万观众走进剧场观看了演出。

  40年改革开放刻骨铭心的记忆,酝酿了《一把酸枣》《长恨歌》《鹊桥》《国之当歌》等“劲道十足”的“中国创作”;20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斑斓足迹,蜿蜒、通往不拘一格、面向寰宇的“精神乐园”。艺术节起初打开了一扇“窗”,然后,我们发现,窗台之外是舞台,“You can be the king of the world”,只要你足够虔诚,足够天分。

  20年是新起点,下一个20年已在心头牵连。不须多问,不须多说,一切祝福尽在不言中——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会与我们相逢在每一个约好“不见不散”的风云时刻,伴我们度过每一个如画如诗的灿烂金秋。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