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影响主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陈家泠:灵变和美入化境

日期:2019-01-02 【 来源 : 万博体育官方网址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陈家泠始终对祖国和民族有深切体悟,对时代有激情咏唱。时至今日,他的创作形成了“清、静、和、美,真、气、灵、变”的美学品格,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海派艺术中坚力量。
作者|王悦阳

  银白色的头发,炯炯的眼神,清瘦的身材,儒雅亲切。若非双手斑驳的沧桑,或许很难看出眼前这位闻名国际的大画家,就是82岁高龄的陈家泠先生——当代海上画坛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陈家泠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传奇,他出生于抗战时期苦难的华夏大地,受教于浙江美院扎实、包容的艺术环境,又在开放、多元的上海,成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陈家泠在艺坛孜孜以求,探索创新,成就斐然的四十年。“感恩时代、享受时代,更要歌颂时代、珍惜时代。”这是陈家泠的肺腑之言。

  作为新水墨的开拓者与代表人物,数十年来,陈家泠以敏锐的感知力与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宣纸、色彩、笔墨与造型间寻求古老中国画的时代性,又不忘发扬民族性,最终追求国际性。可以说,陈家泠是一位全能型的艺术家,他打通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画的界限,也打通了纯艺术与生活艺术的界限。既立足传统,又努力寻求新程式语言的突破,进而在陶瓷、家具、服装、丝绸等日用艺术品方面屡屡出新,被誉为“东方审美新坐标”。这其中不仅有一位中国画家所秉持的家国情怀与人生信念,也能领略到东方灵韵所绽放出的时代光彩,灵变中孕育和美,终得化境,蔚为大观。

  虽已进入耄耋之年,陈家泠白首不忘初心,游弋于各个艺术领域,表现出虎虎生气。难怪有人感叹:陈家泠是为时代舞台而生的人,他站在哪里,哪里就成为舞台,时代之光会尾随而至。

  这位始终“让笔触坚持传统的高度,又紧紧扣住时代脉搏”的艺术家,一次次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目睹中国传统笔墨在时代的呼吸,聆听关于绘画的海派故事、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复兴的当代故事。


从浙江到上海


  1963年,陈家泠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一代大师潘天寿先生,也得到吴茀之、诸乐三、顾坤伯、周昌谷、李震坚等老师的指导。那个时候,浙江美院的教师阵容是最强大的,潘天寿院长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是立于世界之林的,绝对不能够被西化,而且应该加强。这种重振民族文化的大气概,深深影响了陈家泠。“当时我就有这种想法,我们的中国画也要弄成震撼世界,让人家欣赏的优秀作品。所以,年轻的我在学校很用功,求知欲强,好胜心也强。”

  周昌谷教授语重心长:“世间有两种树,一种是杉树,还有一种柏树。你要想快速成长就做杉树,但杉树质地稀松;你要做柏树,就要耐得住寂寞,慢慢来,戒急戒躁。”这次谈话,令陈家泠探知了艺术生命的密码,“耐住寂寞”成了毕生信念与追求。回忆求学时代,三更灯火五更鸡鸣,粗茶淡饭难阻求索之心。陈家泠最初学习的是人物画,从临摹李公麟、顾恺之、阎立本、陈洪绶、任伯年的画作开始,到创作现代人物,练就一笔好线条,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体悟到了中国画线条的价值,“因为线条不是死的,它本身就是活的,它有节奏,还有生命力”。一根变换莫测的线条,使他明白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毕业后,因为上海美专缺少一个教现代人物画的老师,陈家泠幸运地被分配来上海教书,这也成了他个人命运的一大转折点。当时,上海聚集着很多跨时代的大画家,如陆俨少、刘海粟、林风眠、程十发等,可谓一个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上海的空气中有一种求新、求变的营养,潜移默化影响着陈家泠。

  最重要的是,陈家泠遇到了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恩师——陆俨少先生。陆先生笔墨精妙,气息高古,在他的熏陶下,陈家泠的艺术思想、对传统的理解、对技法的领悟等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对于线条的领悟,从工笔到写意,聪明的陈家泠在天天耳濡目染的学习观摩中,学会了运用陆先生奇诡多变,转折灵动的山水画线条,融入自己的人物画创作中去,画出了成名作《鲁迅》。

  而陆老师对陈家泠的影响,不止是在技巧的传授上,更在老先生“灵变”的思想方法上。正确的思想方法就是“灵”,在此指导下必定要“变”(实践),愈“变”愈“灵”。“灵”也是才能、学养、性格、人品、笔性、环境影响等的综合体现,一个艺术家灵力的大小决定他成果的大小。同时,陈家泠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画国画,必须要在传统上下功夫,因为传统就是根。但同时,也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风格,拥有广阔的未来。

  从浙江到上海,潘天寿的“骨”,陆俨少的“韵”,最终融合成陈家泠全新的艺术追求。他从潘天寿绘画的骨架中体悟到了形式结构的内在意义与视觉张力,而陆俨少的艺术智慧,则促成了陈家泠的“灵变”之悟。



“灵变”与“化境”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智者。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陈家泠作品《开放的荷花》获佳作奖。年近五十,他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以清雅灵动的荷花、清新精彩的笔墨,一鸣惊人。而《开放的荷花》,本身暗合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使命与时代背景。有评论家指出,如将《开放的荷花》视为一个标志,那么陈家泠应该被看作中国当时最早感悟到时代脉搏的艺术家之一。1989年,他的作品《荷花》又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获银奖,陈家泠的创作至此迎来全面开花的新时期。其中国画新程式语言强调传统国画的书写性和装饰性,并充分发挥中国画对物象元素和特点的概括性,重组物象要素后,突显出东方审美特色的创新理念,得到美术界的认可和好评。他的创作还引起了国际美术界的关注。美国美术评论家库恩夫人在《新中国绘画1949—1986》一书中,系统地研究当年有所创新的中国艺术家,特意把陈家泠的国画《霞光》和陈逸飞的油画《踱步》选为封面与封底。

  对于自己艺术上的蜕变与成熟,陈家泠感到是“水到渠成”。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因性格使然,他便开始了对新水墨画的试验。陈家泠很喜欢潘天寿先生的画,特别是潘先生用皮纸画的作品,包括指画,甚至是用豆浆等材料掺以墨色画成的作品,面貌独特,变化无穷。“我喜欢这种有建树的,有别于前人,有创造力的风格和作用。我想要得到有别于其他人的效果,发现纸、墨、色等材质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对这些的开发,前人所做的还不够。”于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陈家泠进行了很多尝试,甚至试过用玻璃纤维画画,然而效果不尽如人意,总感觉中国味不浓。最终,古老的宣纸与墨、色所晕化开来的神奇效果给了他灵感,达到了既“自然”又“灵变”的艺术效果,每次在宣纸上的尝试与探索,都会有不同的效果与画面产生,引发无穷意趣,陈家泠乐在其中,逐渐掌握了必要的技巧,形成了“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追求。为此,他还特别请人刻了一印,“与上帝合作”,常常钤于得意之作上。

  “笔墨当随时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画如何实现现代创新转型成为一个时代命题。就这一点,陈家泠的探索无疑带有强烈的先锋性与代表性。他有着纯正的写实主义基础,但力避写实主义的光影、透视与实景意识;他长期致力于笔墨与材质、媒介关系的研究,却从未像实验水墨那样将水墨从既有的文化谱系中抽离出来,还原为材质本身;时尚现代的海派都市文化向来是陈家泠重要的艺术资源,却机智地只取都市意味与市民趣味,舍庸常与洋化;对于民间工艺,陈家泠心怀敬畏而又满心喜欢,取其质朴工巧的形式感、遗其雕琢与繁复……无论在文化精神上,还是美学取向上,陈家泠都承传了文人写意的清逸雅正气脉,但其作品的结构、旨趣、境界却和文人画相去甚远,更具现代感,最终“化奇为平,平中寓奇”。而“灵变”与“化境”,作为两个中心词汇,既是陈家泠对自己水墨艺术性质的界定,也准确地表述了他的水墨艺术理念与策略。

  陈家泠成功了。四十年来,他巧妙利用宣纸和水墨的晕化效果,营造出空灵、淡雅、极简的绘画意境,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与艺术品味。日本绘画大师平山郁夫评价,陈家泠的《莲花》系列、《桂林山水》系列、《花鸟》系列,于国内、国际皆深得好评。“作品中弯曲的线条,淡雅的色调,浓烈的块面,以及别具匠心的平衡感,成为最吸引观者视线的元素,也成为直至今日陈家泠的独特艺术标签。”花鸟之后,在山水、人物等题材上,陈家泠不断拓展,融会贯通,大胆的创新和改造引各方赞扬,也招来议论纷纷。陆俨少都曾颇为不解:“陈家泠,你蛮聪明的,线条这么好,丢掉了多可惜呀!”

  对此,陈家泠自有坚持。那些纯熟至极的线条的确好,可实则都是老师的,古人的,要想找寻属于自己的,首先得去掉“它们”,再尝试增加自己的探索。毛笔还是那支毛笔,手却不是老师的那双手,在属于陈家泠的画面当中,无论笔墨、线条还是颜色、造型,只有把前人没有的面貌表现出来,才能够成就自己。归根到底,画画,乃“为我而画”,不是“为人而画”。



追求“和美”


  直到70岁,陈家泠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个画展。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成果似乎来得晚了一点,但在陈家泠自己的艺术经纬里,70岁方为恰当时机:“70岁,我从美术学院退休,从教学生涯转型到创作生涯,从‘圈养’变成‘野生’。对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来说,‘野生’太重要了。这意味着你要创造,要奋斗,要竞争。”

  至今,陈家泠“野生”十余年,恣意蓬勃,硕果累累。从上海美术馆到浙江美术馆,从中国美术馆到两度国家博物馆举办大展,十年里,整整十个艺术大展,陈家泠仿佛火山爆发,奉上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令人如行在山阴道上,每一道风景都不忍错过。从形式上来看,绘画、书法、陶瓷、家具、丝绸等多个艺术门类,他都进行了新拓展、新创作。从题材来看,从三山五岳、革命圣地、佛教名山到旗袍仕女、十八罗汉、观音宝像,还有异彩纷呈的《西湖十景》,以及为杭州G20峰会创作的巨幅《西湖景色》……无不表现出和美与空灵的时代精神。这是一位老艺术家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切体悟,对时代的激情歌唱。时至今日,陈家泠的创作形成了“清、静、和、美,真、气、灵、变”的美学品格,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海派艺术中坚力量。


  陈家泠越活越年轻,越画越灵动,呈现出蓬勃的艺术生命与巨大的美学张力。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说得贴切:“陈家泠的‘化境’为中国21世纪的艺术带来一片清新,也为当代水墨画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他还把中国艺术审美的精神和趣味推广到诸多生活实用器具和生活过程之中,将审美扩展到现实生活领域,为美的生活、生活的美增添了色彩和情调。”

  “我是踏着时代脉搏走来的。”陈家泠一语道出创作思维真谛。人应该有信仰、有追求,山和花的精气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绵延数千年的精神气质。艺术家要永远保持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因此,欣赏他的绘画作品,感受到作者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精神,又饱含现实主义精神,建构起心灵融通的美学意境,传递振奋人心的力量。尽管高龄82岁,陈家泠的生活依旧有滋有味,除了写生、创作,他爱游山玩水,爱与年轻人交朋友,也爱在闲暇之余打打麻将……“艺术家要忘记自己的年龄,我要牢记先贤所讲,返老顽童,返璞归真。”作品交织着现代生活以及浓浓的中国意味,陈家泠创造的脚步没有停止,激情仍在不断被激发与呈现。

  用中国画讲述中国故事,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陈家泠坚持不懈的方向。笔触坚持传统的高度,又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大美术情怀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言:“今天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创造,要发展,要有活力,要有包容。我的画,和这种精神恰不谋而合。换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它们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因为,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会受到这个时代的启发、感召和影响。”当有人问起:“您认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陈家泠自信而从容地回答:“和美。”

  印证其艺术,当觉所言不虚。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